未來人類還需要買房嗎?
這個問題在腦子里盤旋一個禮拜了。以前的人因為活動范圍小,所以有固定的居所,可能好幾代人都不搬遷;但如今在很多大城市房價貴,年輕人又喜歡三天兩頭換工作,很多人都是租房的。
未來,大家買了房子,又有多少人能夠十年二十年的都在家附近工作呢?固定的家影響了我們換工作,也影響我們每天花在路上的時間。所以,我們真的需要一個固定的家嗎?大家全部都租房豈不是很好?隨時根據工作地點換房子,減少通勤時間,減少交通擁堵。
當然,還有一個孩子上學的問題需要考慮,但未來如果可以VR教學,坐在家里和坐在教室一樣,,,這個問題是不是就能解決呢?
你有啥看法?
未來,大家買了房子,又有多少人能夠十年二十年的都在家附近工作呢?固定的家影響了我們換工作,也影響我們每天花在路上的時間。所以,我們真的需要一個固定的家嗎?大家全部都租房豈不是很好?隨時根據工作地點換房子,減少通勤時間,減少交通擁堵。
當然,還有一個孩子上學的問題需要考慮,但未來如果可以VR教學,坐在家里和坐在教室一樣,,,這個問題是不是就能解決呢?
你有啥看法?
沒有找到相關結果
已邀請:
4 個回復
玉林 - 摔倒了爬起來就好。
贊同來自: 小天 、Cy
以前人有固定的住所是因為住房沒有商品化,一套祖屋傳千秋萬代。自從98年7月住房開始實行商品化,人的居住地就從山區→農村→十八線小縣城→三四線小城市→環京津冀/環長三角/環珠三角房價洼地→一線郊區→一線市區→港澳臺→海外單向流動。如果你把北京的房子打包收拾一賣拿著七八百萬去某個小城市買套別墅基本就等于階層滑落了,因為你不僅享受不到房產升值帶來的利益回報,你的下一代也注定要離開家鄉成為北漂走向租房打拼的老路。
所謂的逃離北上廣,無非就是你給被淘汰的自己找一個甜蜜又可笑的借口罷了。
北上廣等大城市沒有哪個不喜歡拆遷的,拆遷就意味著搬遷,意味著原來的老破小搖身一變成市區擁有三四套住房的暴發戶,這種一步登天的好事做夢都會笑醒。
年輕人租房不是三天兩頭換工作,而是自己真的沒錢。有錢誰不想買房,租房你會遇到無盡的問題和麻煩。所謂的升職加薪就是你能在同一個崗位上熬幾年,整天換工作你連吃飯都成問題。
房子不是實體,而是金融。我們需要的也不僅是一個家,而是一個保障,有房你才有底氣。你在大城市有了房,你就有了一個不斷為你保值升值的財富金礦,家里有什么困難把房子一賣還能解燃眉之急。而錢是不斷貶值的,物價飛漲,通脹持續,你既不會理財,又不會投資,買房是唯一的抵抗對沖風險的選擇。最關鍵的,以后等你有了孩子,你還可以把房子傳給他,他一定會感激你并好好幫你養老的。沒有房,人生一遭,啥也沒留下。
另外我也不是太理解你所謂的VR教學是什么意思,我只能說,千萬別對租售同權抱多大期望。新聞的報道大多是甜蜜的謊言,他們只會說讀者想聽到的。真實情況是,學區房擁有者都不見得能上好學校,你一個租戶還想上學區?不存在的。99%同權也叫同權,1%同權人家也告訴你這是同權,全看你個人理解。
什么是學校?學校講究的是團隊協作,尤其是小學生,你讓他整天在自己家里看VR的老師講課?
正如Minerva的李一格同學所說:VR永遠不會是教育和教學的核心,且VR并不適用于所有課程,它的應用跟語言和情境有很大關系。
小天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贊同來自: Cy
不買房不是個性,是真窮。
作為剛剛畢業的年輕人,不依靠父母自己單獨想辦法賺錢買房現實嗎?我不否認身邊牛人確實可以做到,但我作為一個大多數人來說有點吃力。
個人打拼在北京買房要多久?pmcaff創始人阿德給出的答案是 10 年。房產的價值對上當前通貨膨脹還是有的賺得,所以不買房真的不是因為個性灑脫,如果房價不降,那我只能嘴硬的說現在不買房,等10年之后再考慮這個問題。
政策在偏向租房。
租住同權的政策一出,以后學區房的租戶也將擁有同等的權利,學校啥的隨便選,而且孩子上學一般就是12年的事兒,等上了大學搬回老家也是不錯的選擇。
參考美國的現狀,想想未來政府也許會加重稅收來緩解房價的壓力,如果未來安全感需求沒那強烈,租房的生活模式真的會成為主流,說不定10年后等我買的起了,已經習慣了租房的生活也說不定。
去世的酒宴還在拆遷的小區里上演。
文化沖突還依然存在,傳統習俗還在人們心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自己的房子代表自己的家至少未來20年都不會變,固有思想需要先進派打破,我知道總會有一小撮人會率先站出來,我自審不是一個中鋒者,但跟風總是會的。所以未來如果有一群不介意買房與租房的老人,我會毫不猶豫的加入他們
Cy - 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贊同來自:
買房住房作為多數人一生中的關鍵節點,會考慮到很多因素:房價、地段(生活區等)、交通、活動半徑,尤其是與小孩、父母之間的疏遠關系。
我曾經天真地算過這樣一道簡單的計算題,得出的結論是,在類北上廣深這樣的城市購房遠不如自行租房來得實在和自由。但礙于國人根深蒂固的理念“有了房子才有家”,于是這道邏輯題是走不通的。
這里只是猜想,是否會有人去嘗試“拼房”、“租房”甚至是“共享房”。房子不再是一個與地理位置坐標綁定的“固定資產”,而是一個流動的概念。大家都擁有的,只不過共享它的實體,獨享它的擁有時段或限定區域。對于領土占有的固執會逐漸淡化,大家會各取所需,分享經濟。
當然這是一張yy出來的大餅美圖,但很樂意在不久的將來遇見。
長的還行 -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贊同來自:
人類是復雜的社會性動物,有七情六欲,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占有欲,關于住房的問題上,不被錢所困擾的人在外界條件滿足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擁有自己的房子,滿足他的占有欲;每個人也都有情感,無論人或事或物,相處久了就會產生感情,可能是習慣可能是喜歡也可能是愛,而“租”的形式方便是方便,但是高流動性使得情感難以長存,甚至被時間逐漸抹殺。
總結:“情感+占有欲”使得總有人們更喜歡擁有自己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