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瀏覽器禁用了JavaScript, 請開啟后刷新瀏覽器獲得更好的體驗!
輸入關鍵字進行搜索
搜索:
沒有找到相關結果
黎哥 - 健康是智慧的條件,是愉快的標志
贊同來自: 財神 、英扎吉 、男兒當自強 、K
男兒當自強 - 天空飄來一朵云,那都不是事
贊同來自: Jack 、Cy 、職場小二哥
英扎吉 - 上當不是別人太狡猾,而是自己太貪
贊同來自: 男兒當自強 、K
財神 - 有財發找我
贊同來自: 男兒當自強
Jack - 浪費時間叫虛度,剝用時間叫生活
贊同來自: 黑色羽翼
Cy - 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K - 就是這么拽
贊同來自: 職場小二哥
職場小二哥 - 我是職場搬運工
贊同來自:
參與討論請先登錄或注冊
誰不會休息,誰就不會工作
8 個回復
黎哥 - 健康是智慧的條件,是愉快的標志
贊同來自: 財神 、英扎吉 、男兒當自強 、K
我做個也許可能打臉的猜測。內容付費會持續下去,但是鑒于現在在我看來內容良莠不齊+內容購買者越來越多+中國盜版666的情況下,有可能出現這樣的趨勢:
付費內容流出,更多人接觸到付費內容;
開始有人總結,這些付費內容本身和價值;
付費內容的知識體系逐漸歸類變得系統化,可能會出書,可能會進入大學學堂;
出現付費內容價值討論和評估,新的付費內容進入并獲得關注和付費內容創作者息息相關;
付費內容平臺出現巨頭;
付費內容養活一批一批盜版者。
男兒當自強 - 天空飄來一朵云,那都不是事
贊同來自: Jack 、Cy 、職場小二哥
當物質生活提高,關注更高層次的個人發展是必然。無論是前一段時間火爆中文互聯網的在行、分答等付費問答產品,還是仍在高速發展的知乎live,它們的出現在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的同時也在創造和引導新的需求。
內容付費的范疇大概是什么?其實廣義來說,為信息、咨詢、教育、視頻、音樂等無形產品付費都應該包括其中。不過這里主要關注狹義的,更加非標準化的知識、信息和經驗技能分享。
我們先來看下內容付費的現狀。
1.內容付費整體來看形式多樣,但滲透率仍有待提升。
消費有償分享的知識的滲透率在網民中超過了一半,達55.3%,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有過知識付費行為的人中,訂閱付費資訊/付費下載資料的人占比最高,付費參加線下課程/培訓/講座滲透率其次,接下來是為線上課程/培訓/講座付費。個性化咨詢和付費聽語音的滲透率最低。
26.4%的付費用戶有過打賞行為。和其他知識付費行為不同,打賞是讀者出于對于作者提供內容的認可的事后自發付費行為。
在有過打賞行為的消費者中,“干貨”——受益匪淺的知識/經驗/見解最具有吸引力,吸引八成多人打賞;愿意為有趣和創意的內容打賞的人則接近四成。
先看再付費的行為崛起,說明好的內容在人們心目中是值得付費的。主動付費行為很多時候是所得價值超過了免費內容帶來的一般價值的心理預期。而在其他知識付費行為中,人們通常需要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對于知識價值進行評估。
2.對于內容付費的體驗,消費者滿意度參差不齊,“專業度”是消費者第一訴求。
在有過知識付費行為的消費者中,有38%表示體驗滿意,還會嘗試,49.7%表示一般,12.3%表示不滿意,對于付費得到的內容自己本可以找到免費的途徑來獲取。
再來看消費者為知識付費的主要驅動力,首要驅動力是“獲得針對性的專業知識/見解”(74.2%),其次是節省時間和精力成本和積累經驗提升自我,分別占比50.8%和47.3%。而以拓展人脈和結交朋友為付費目的的僅占12%。
以效率最高的方式獲取最有價值的信息是不變的需求。在基礎教育帶來的知識之外,信息、經驗、技能和資源成為人們走出校園后也亟須獲取的知識,無論是通過工作,自學,實踐還是通過人脈,這類知識的獲取成本可能要比在校園時高。
再來看看什么樣的內容更容易調動消費者付費。
比起為信息付費,人們更愿意為自己投資——功利性的知識變現可能性更高。
從消費者的付費內容偏好來看,“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識和經驗”最被認可,有63.3%的人有意愿付費。
其次是職業與學業的發展建議,達到將近四成的付費意愿。對比其他選項,這兩項屬于更具有“功利性”的知識,或者說更具“投資性”的知識——人們希望能夠在獲得后為自己的工作或者學習帶來更大收益。而這種知識的針對性和專業性比較高,在“知識經濟”的市場上更為稀缺,獲取成本比較高。
其他的內容,如興趣愛好、生活技巧、方案定制等基本上是非功利的知識。這部分內容的偏好程度呈現出更為明顯的性別差異,如女性比男性更偏好醫療健康建議和個性化定制方案,愿意為業余興趣愛好內容投入金錢的男性比例則高于女性。
從消費者對于內容提供主體的偏好來看,48%的人沒有特別偏好,會根據付費內容和價格進行權衡。知名權威的教育機構、專家/大V和事業成功的企業家是消費者較為認可的付費內容提供者。
綜合來看消費者對于付費內容和付費對象的偏好,由權威機構或者精英人士提供的個性化“干貨”相對最能調動消費者的購買意愿。
付費制經驗交流平臺在行的快速發展或許驗證了這一需求。在行充分挖掘了各個行業精英人士的閑置時間,連接知識的供需雙方,降低了消費者的尋找成本,對于知識經濟和分享經濟都是相當成功的探索。
最后來看看內容付費的Pros & cons
個性化和私人化的“知識”、“經驗”作為虛擬商品難以進行定價參照,效果也難以量化衡量,甚至消費者心中對于這種有償請教是否值得的標準可能都比較模糊。
無論是從消費者偏好還是知識產品的供給稀缺性來看,個性化咨詢是非常有付費潛力的知識產品。當個性化經驗與知識咨詢逐漸興起,無形且非標準化的知識產品定價不會再成為問題,可以根據分享者提供內容的稀缺性和時間成本來量化,消費者也會逐漸產生對于知識有償享的價格預期。
其他的問題也可能涌現,比如知識提供者與知識消費者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權責關系?特別是在涉及健康、法務等領域時?消費者將有償獲得的知識無償分享出去這種行為是否值得鼓勵?知識付費后是否會損害無償分享者的意愿……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但是知識付費的益處也不勝枚舉。在信息復制和分享的邊際成本接近于零的時代,它協助提高了版權意識和原生內容的價值,并為優質內容的持續供給帶來激勵。
總結一下,內容付費使得本可用來投資而不是消費的閑置時間也可以通過互聯網得以聚合和優化利用,從而削減有價值知識的分布不均和供需失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促進了克萊?舍基所說的“認知盈余”的生產與消費。事實上,優質內容本身就是有價值的,人們可以接受為音樂、視頻會員買單,也會逐漸接受內容付費。內容付費是知識的有償分享,也是一種按需服務——一個在互聯網高效匹配下的、可以隨時隨地滿足你知識需求的巨大智庫。
--------------------------
關于調研數據的說明:我們在線調查了1736名網友并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8次全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按照性別等維度進行了精準匹配抽樣。報告原文:知識付費經濟報告:多少中國網民愿意花錢買經驗?
英扎吉 - 上當不是別人太狡猾,而是自己太貪
贊同來自: 男兒當自強 、K
內容的價值不同,有的很高,有的很低
有些內容的價格過高,但市場的力量早晚會使價格接近價值
財神 - 有財發找我
贊同來自: 男兒當自強
國人的消費理念在不斷的轉變,內容,無論是知識型還是娛樂型的,都是當前社會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呵呵),國內互聯網已經基本度過了全面免費階段,很多場景下的應用習慣已經培養起來了,那么收費就是一種正常的商業發展模式,對于內容提供方,人家是要吃飯的,對于客戶,當然是希望內容越精彩越好,所以這不是風口持續多久,而是會一直持續。
Jack - 浪費時間叫虛度,剝用時間叫生活
贊同來自: 黑色羽翼
我們首先來搞清楚用戶為什么不付費。無非是以下一些答案:
1、付費項目價值低
2、付費的內容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甚至免費獲得
3、支付不便利
4、需求不夠強烈(和第一點相關)
相對應的要解決以上問題,就能夠增強用戶的付費意愿
1、提升付費項目的價值
2、通過產品的包裝、渠道的選擇、體驗的設計等,來提升付費內容的稀缺性,讓用戶從別的渠道不那么容易低成本獲得。拿歌曲下載為例,單曲很容易獲得,但是優質的PLAYLIST難以獲得;網站上容易獲得,手機、車載、機頂盒等渠道難以免費獲得。
3、解決支付的便利性,在這方面便利性比安全性更重要。
4、通過體驗的強化,應用場景的設計,來促進用戶需求的強化,比如被動式消費,比如社區化消費等等。
因此,關鍵字問題在于如何平衡用戶的性價比,具體來說,可以參考一個公式來衡量——
內容針對用戶的價值+該價值在某固定渠道的稀缺性>該內容和服務的價格+其他渠道獲取同等內容和服務的成本+支付成本(便利性和安全性)
只要符合以上公式的,那么就完全可以收到錢。所以,并不是什么APPSTORE模式本身的問題,而是在于用戶性價比的平衡是否在中國這個環節下,在這一模式上能夠有保障。如果APPSTORE里的APP可以很容易獲得,越獄機器占比很大,信用卡用戶占比很小,那么自然針對這一模式的環境基礎就不具備。?
Cy - 剽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贊同來自: 黑色羽翼
其次,是觀念的改變,這個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難的。
K - 就是這么拽
贊同來自: 職場小二哥
職場小二哥 - 我是職場搬運工
贊同來自: